close

  首先要釐清一下,佛教中並非所有的淨土都沒有女性,《阿閦佛國經》中提到阿閦佛的淨土妙喜世界就是有女性的。只是比較有名的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跟藥師佛琉璃淨土被記載為沒有女性,而站在性別平等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段落,有些想法藉本文提出以供參酌。

  先從一個邏輯上的推論談起。生物的雌雄之分,是因為有性生殖才存在的,不行有性生殖的動物不會有雌雄的分類。因此當一個世界沒有女性,當然也很合理的並不會有男性。因此與其說淨土沒有女性,不如說淨土沒有女男之分,應是更接近實情的。

  但為何經典特別強調沒有女性,我認為這必須要放在淨土經典是以「方便法」為其要旨的脈絡來談。宣揚淨土的重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漂溺於現世苦難的人們一個充滿希望的去處。《觀無量壽經》中受逆子阿闍世王迫害的韋提希夫人,向佛請求「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於是佛陀向韋提希介紹了極樂淨土,就明白顯示了這個目的。

  各種經典中介紹淨土世界,往往充滿金沙鋪地、珍寶無數之類敘述,但如《阿彌陀經》說淨土的居住者都是不退轉菩薩,金銀珠寶對他們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可推論這些對淨土的描述,更多的是說給人間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們聽,引導他們發願往生,意即這些說法是一種權宜之計,也就是所謂的「方便」。這個世界的人們認為什麼好,介紹淨土就說那邊有什麼;認為什麼不好,就說那邊沒有什麼。這並不能說是經典信口開河地胡謅那個世界的樣貌,淨土是報土或是化土在此不論,但它的存在狀態跟我們凡夫所居住的世界肯定不會是一樣的。我們的世界是眾生不由自主隨業而成的,而無論西方彌陀淨土或東方琉璃淨土,主要都是依佛的願力而成,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規則去衡量它實際的樣子是會有誤差的。

  而在淨土的開設是為了接引苦難眾生的前提下,「淨土沒有女性」就有了一個可能的理解方式。眾所周知在這個父權的社會中,自古以來女性大都是活得十分痛苦的,即使到現在,都還是有非常多女性寧可下輩子不要作女人。我認為經典中所介紹淨土沒有女性的段落,應該從這個脈絡去理解:他就是為了說給苦於女身的眾生聽的。《藥師經》中藥師佛第八大願明白地指出他的施設對象是「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的女性;《無量壽經》中說「若有女人……厭患女身」也是一樣。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對淨土的介紹,就是針對苦於女性處境的人在談的。

  實際上在淨土中的居住者都是菩薩,或者因佛力的加持而有菩薩等級的修持力,對他們而言女男之分就如前述的金銀珠寶云云,是沒有意義的。更不用說如前所述在生物上沒有女性自然不可能有男性。經典特別針對沒有女性來講,也許可理解是因為以女性身份為苦的人們,遠遠多過以男性身份為苦的人了。而根據上述,即使有淨土居民「具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男性樣貌」的說法,我認為跟「黃金為地」一樣,既然對淨土的居民毫無意義,那就是說給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尤其是苦難終生、不樂女身寧作男子的人聽的。

  有人可能認為女性之苦是出於父權,為何經典不指出這點,而只消極地開個地方讓受苦女性去,我想這還是要回到經典本身性質去談。淨土經典的重點是介紹更好的去處予苦難之人,而不是要探討現世的價值觀,他自然不會去觸及女性地位是否不平等的問題。關於女男地位的討論,在其他的經典中是可以尋得的。

  佛教最早的聖典《雜阿含經》記載了許多證得聲聞最高果位的女性大阿羅漢。其中有一則記載提到,蘇摩比丘尼遭遇天魔充滿性別歧視的挑戰:「仙人所住處,是處甚難得,非彼二指智,能得到彼處。(要修行有成是非常難的,不是你們這樣只會煮飯的女人能夠做到的)」蘇摩比丘尼斥退天魔時所說的偈子「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智或若生已,逮得無上法。若於男女想,心不得俱離,彼即隨魔說,汝應往語彼。(只要心能安於正道,女人又怎麼樣?通過智慧,就能夠得到真理。如果執著於男女分別,就是走上錯誤的魔道,你應該去找他們講話)」非常清楚地指出,在最原始的佛教教義中,要證得無上的解脫境界是沒有男女之別的,而對性別的分別,本身就是一種障礙解脫的執著。

  而到了大乘佛教對女男分別的看法,《佛說首楞嚴三眛經》中一句「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可為註腳。另外,《維磨詰經》中天女面對舍利弗「為何不脫離女身」的質疑,經過一番精彩的應對,迫使舍利弗承認「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女身的形象沒有存在、也沒有不存在)」,並回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一切事象都是如此,沒有存在也沒有不存在)」,我認為是最能夠體現佛法對「女男區分」的最根本見解。在佛教萬事萬物沒有本質(無我)、沒有定相(無常)的前提下,女性男性都只是表象,實質上並沒有區別,都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因這暫時的現象指稱誰高誰低誰尊誰卑,都是違背了佛法核心價值的執著。另一方面,表象的存在、女相男相這樣現象的存在,在菩薩關懷救度眾生的目的上,卻也是需要把握的,無視差異的一視同仁,不過是抹平了差異帶來的痛苦。淨土的開設回應女性在現世的苦難,提供了一個不需要作女性的去處,我認為也是基於這樣的本懷。而這樣超越對現象的執著,又不忽視現象的影響,知其平等、見其差異的對待,就是佛教真正的平等精神。
 

2016.11.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nd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