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發表於 青春藏了誰 粉絲專頁2018.10.22

我是剛朵琳。跨性別女同性戀無性男戀雙性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國民中學畢業。有人說唸完這全名太長,但很多附中學生倒是挺喜歡這哏。既然說的是自己,長一點又有何妨?

我的啟蒙很晚,到大學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有LGBTA+的成分。有著男生身體,明確喜歡女生的我,彷彿一直跟同志是絕緣的,直到認識了些女同朋友,才慢慢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小蹊蹺。

國小時,有段時期總是跟著一位男同學跑來跑去,到現在都還記得兩人一起在樓梯間奔跑時他笑著的樣子。上了國中,有兩次校際活動,也是分別結識了他校的男同學,整天跟在對方身邊繞來繞去。而在國中生活的後半,我總是掛在一位同班男生的肩膀上,掛到對方抱怨肩膀痠痛。奇怪的是到了高中時,又再掛在另一位男同學的肩膀上,同樣的劇情。

有人一定覺得這都沒什麼吧,我也是。直到大學,與另一位男性朋友又出現類似情況,被旁觀的我妹評為「在喜歡的人身邊打轉的小女孩」,恍如夢覺才開始回頭審視,這些男孩們其實有非常明顯的共通點:比我高,讓人覺得可靠,我喜歡待在他們身邊。此後,我花了超過五年時間慢慢再確認自己對男性是可以有感覺的,心理,生理。

有時在想,如果國中小的時候就已經有性平教育,我是不是可以早一點意識到什麼? 

在這個有性戀世界裡,對男性缺乏性慾的我,那些「喜歡」,很自然被解讀為只是朋友,只是朋友,只是朋友。二十歲後參與雙性戀社群的見聞,讓我發現其實情感並非必然連帶著性欲,有時是可以分開的。而直到最近五年,才知道我對男性的感覺可以用一個詞彙來說明:無性戀。或更精確一點,有浪漫灰色無性戀。

最近又注意到,其實自己是個缺乏愛戀悸動的人,喜歡歸喜歡,卻沒有人說的心兒怦怦跳感覺,是以總分不太清楚對朋友的喜歡、對戀人的喜歡。過去不知道「喜歡男生也可以」的我,誤以為那只是友情,似乎也不奇怪了。

如果小時候就已經有性平教育,我能早點知道「喜歡男生沒有什麼」、「喜歡不只一個性別並沒有不正常」、「不是一定要有性欲才算喜歡」,是否可以少花幾年來明白這些事情?

看到這邊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平淡無聊的生命故事。對女性喜好鮮明的身體男性我,其實沒有經歷什麼同志處境上的大困頓,甚至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反正就是都跟「異性」交往,何必要鑽同志這個窟窿。

但我期待的是,每個人都有權力深掘自己的可能性,不應該只能走上被安排好的標準化人生。

而這正是性平教育應該開給每一個人的門。


後記:

感謝青春藏了誰讓我有這個機會說說話。

其實以同志這個面向而言,我的生命故事真的挺無聊的,尤其作為一個雙性戀倡議者,我的(如人們所期待的那種)雙性戀故事不要說沒有扣人心弦或賺人熱淚的成分,簡直可說是乏善可陳。

當然這對我的好處是,因為不能以自身故事取勝,讓我很早就開始著意於收集介紹更多樣的雙性戀面貌,也進而意識到,要好好談如此多樣的雙性戀,單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是完全不夠的,即使像Bi the Way某人的故事簡直是雙性戀災難大全,也還是不夠的。

我想說的是,雙性戀的生命故事,既難以一概而論,也本來就沒有一定會是什麼樣子。

譬如很多人假設雙性戀就算不左擁右抱、至少也女男兼收。如果眼前不是個男女都交往過的雙性戀,立刻就會生起「這樣還算是雙嗎」的疑問。大家基於想像而這樣期待當然很可以理解,但那從來就不是雙性戀必然的現實。

我認識太多只跟單一性別交往過、或從未有交往經驗的雙性戀了,即使不符合大家對雙性戀的想像,我們仍然是雙性戀。雙性戀的樣子,完全有可能跟我這樣,一輩子都只跟女性維持單一穩定關係。雖然看起來是那麼像異性戀,但其實不是啊,

那就是「我的雙性戀樣貌」。如果有人覺得這不像雙性戀,其實是他對雙性戀的想像太侷限了。

回到青春藏了誰這篇文,這裡主題設定在國中小的生活,但我在高中畢業之前,基本上就是個男生愛女生的傢伙,比較多有趣的事情都發生在大學以後,跟這次主題扣不上,所以能寫的真的有限。文中提到的事情,其實也全都是從大二之後開始探索自我回顧過去,才一一標記出來的。

我得說,雖然提到那些男生,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那些感覺真的很淡很淡很淡。到底有沒有一回事,到底有性平教育之後會不會有一回事,沒人知道,多半的可能是其實沒有,因為相對於男性,我對女性的喜好是非常強烈而明確的。

但性平教育,其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讓沒有一回事的變成有一回事」啊。而是「讓以為有問題的變成其實沒問題」,「讓有沒有一回事都可以」啊。

雖然我的故事似乎暗示著反同人士那句「同志教育把小孩教成同志」,但作為一個雙性戀,這本來就是可能發生的。我一直覺得「生來就這樣,教不來影響不來」是很單性戀的看法。

一個人有沒有機會「成為」雙性戀,跟他所處環境的資源(情慾對象、知識、社群、友善空間)真的非常有關。

雙性戀的生命,常常就是發現再發現的過程。無論原本是不知道還是沒遇到,未知的可能性如果不開顯,他可能就一直停在單性戀的世界裡;而未知的可能性如果開顯,就是另一個世界了。

一個以為自己只可以喜歡異性的人,因為發現「沒有不能喜歡同性」,而發現自己對同性的感覺其實是喜歡,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啊,我的故事就是在說這件事。

實際上,那也並不是「把小孩教成同志」,那不過是把小孩原本可能走的路,還給他們而已。

為什麼Bi the Way談到性平教育一直在講「選擇權」,因為事實是:即使別人接受你是雙性戀,他們還是一直希望你去跟異性交往、跟異性結婚。

問題從來就在掌握權力的人,自以為是地想幫別人決定走什麼路才好、才對。但這不該是孩子們在教育制度中得到的東西。

孩子們該得到的,每個人都該得到的,是被鼓勵探索自己的可能,然後從中選擇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想走什麼路,都能夠獲得資源與支持,而踏實安心地前行。

最後再說一件事。雖然我是個有性戀,但近五年來無性戀社群在臺灣的集結,對於我個人的幫助非常大。雖然早已發現我對男性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受的差異,但一直以來都無法簡短描述它們,直到無性戀起身倡議,我終於找到了那些詞彙。另方面,我缺乏愛戀悸動這回事,也是在參與無性戀社群活動時發現的,這非常有助於我進一步更釐清自己的狀況。

這就是多元的價值。你不一定要完全是那一種人,他們的經驗與視野,也可能讓你因此更了解自己。

是說我都沒提我跨性別的事欸。提一下好了,我跟我的伴是有女女認同的雙性戀伴侶喔不是一男一女異性戀喔。
 

2018.10.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ndolin 的頭像
    Gondolin

    風積塵

    Gond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